8月26日日本民间团体“伤痛会”(Kizamu Kai)宣布,在日本山口县宇部市在原长生煤矿海域配资第一门户,潜水员打捞出三块疑似四肢骨和一块颅骨。
这些遗骸极有可能属于83年前惨烈矿难中的遇难者,其中绝大多数是被迫劳动的朝鲜半岛劳工。
伤痛会代表井上洋子表示:“我等这一天太久了。”
巧合的是,这一发现发生在日韩关系回暖的节点。上周六(8月23日),日本首相石破茂与韩国总统李在明在东京举行峰会,双方强调合作、淡化分歧,展现出“面向未来”的姿态。
长生煤矿
二战期间,大批日本青壮年被派往亚洲及太平洋战场后,日本国内劳动力严重短缺。为弥补缺口,日本强征了数十万朝鲜劳工,将他们送往矿山和工厂从事高强度劳动,长生煤矿便是其中之一。
1942年2月,长生煤矿这座自1914年启用的海底矿井,突然发生竖井顶部坍塌事故,汹涌的海水瞬间涌入矿井,将当时正在井下作业的183名工人全部吞没,其中包括136名被强征至此的韩国劳工和47名日本工人,这场惨剧在此后数十年里几乎被人彻底遗忘。
直到1991年,一群日本市民自发组成调查小组,自发成立“伤痛会”。他们最初只是想为遇难者立一座纪念碑,保护矿山入口、通风井等遗迹,没想到这一查,就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遗骸搜寻之路。
直到去年,“伤痛会”才启动了水下搜寻工作。
因为日本虽然对战争时期的侵略行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承认,但在支持这类搜寻工作上态度消极。日本方面始终以1965年《日韩请求权协定》为由,拒绝就强征劳工等问题作出赔偿或正式道歉。
今年早些时候,石破茂表达了希望听取专家意见以确保搜寻安全的意向,但日本厚生劳动省作为负责战争遗骸事务的机构,一直不愿为搜寻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遗骸已交由警方进行科学鉴定。若确认属于当年遇难者,这将是首次在水下发现明确的人体遗骸,也将为后续更大规模的搜寻提供重要依据。
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也出来表态配资第一门户,向矿难所有遇难者表达哀悼,声称正关注日本警方对骸骨的检测进展,但他话锋一转又提到,目前还没掌握在该区域安全开展海底搜寻的专业技术。
嘉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