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名为丹溪,素有“将军之乡”的美誉。然而,真正让人们记住这里的,或许并非那些光辉的历史典故,而是那份深埋于心底的纯真记忆——露天胶片电影。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那是岁月长河中温暖的音符,它承载着孩提时期的欢乐与期待,仿佛一阵轻风配资第一门户,悄然拂过每一个角落。
回望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的涂坊,细细品味,电影的放映则成了村中最为热闹的文化盛事。无论是春节、婚礼,还是乔迁新居,只要有电影,仿佛就有了欢乐的理由。这个小村子,尽管坐落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间,却因电影的光影,连同笑声与欢呼,充盈着每一个角落。
涂坊中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温宗波,人称“红子”。作为涂坊电影队的放映员,他的身影如影随形,时时刻刻活跃在村民的视线中。每当他挑着两个装满胶卷的铁盒子走过,便会引发一阵热切的询问:“今晚上映什么电影?”他总是满面笑容,耐心地告诉每一个村民放映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当这一消息传遍村子时,无论是大人小孩,似乎都充满了期待,欢快的脚步声涌向了电影放映会场。
展开剩余65%随着夜幕的降临,那些懵懂的小孩则开始提前把家中的椅子模样地一一搬到电影放映地点,抢占着最佳的观影位置。晚饭后,整个家庭也如同集结的队伍,父母牵着孩子,爷爷奶奶扶着孙辈,三三两两地往竹头圆、大队部、坪尾头、鬼子坪等地走去,宛若一幅人间温馨图。
电影的开场前,书记或大队领导经过广播宣讲当地的政策,人们虽然耐心等待,心中却已经静静期盼,即将挂起的那一幕银幕。恍若期待中的明星登场,一旦宽银幕悄然展开,小朋友们总是欢呼雀跃,尤其是当映现出五角星和“八一”三个字时,大家就知道,精彩的战斗片即将开始。《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经典影片记忆犹新,无论夏日的蚊虫叮咬,还是冬夜的寒冷刺骨,所有人都坚持到最后,直到电影的欢声笑语渐渐散去。那些坐在石头上的小朋友们,即使在严寒中也无法熄灭他们心中对电影的热爱。
九十年代悄然来临,电影的类型如同江河奔涌,愈发丰富。《少林寺》《上海滩》等武打片悄然入驻人们的视野,而温宗波的放映机和大幕布也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断更新。他骑着摩托车,载着全新的放映设备,继续穿梭于各个村庄,把那一部部默契于记忆的电影,再次呈现于人们眼前。“红子”温宗波,这名最质朴的乡村放映员,宛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把欢乐和温情送给每一个村民,诠释了何为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如今回望,那些露天电影早已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舞台,但每当涂坊的老人们提起“红子”和他的电影,温润的目光中依然闪烁着光芒。那一幕幕,夏夜的蚊虫,冬天的寒风,这种坚守与期待,仿若时间的印记,永远铭刻于涂坊人的心田,描绘出一个时代特有的温度与情怀。愿这些美好的回忆,在青烟整日流逝的日子中,继续陪伴我们,引领着未来的希望,灿然生辉。
发布于:山西省嘉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